昨天,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被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。至此,中國世界遺產的總數已達到47項,僅次於意大利穩居世界第二位。而作為大運河的北端,北京對大運河的保護與利用就顯得格外突出。
  這並不是一項輕而易舉的任務,北京在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里有不少地方,包括長城、故宮、頤和園、天壇、周口店猿人遺址和明清陵寢等,要按它們的標準對境內大運河進行保護,需要花更大的力氣。因為以前那些遺產,都是點或者線,而北京的大運河範圍,卻是散落成片。
  並不是每個北京人都熟悉大運河在境內的走向。大家知道潮白河、通惠河水系以及城裡的後海、什剎海、積水潭等是運河的一部分,卻不一定知道白浮泉、溫榆河、壩河等水系都是運河的組成部分,更不要提散落在京城很多城區的諸多閘口、橋梁、倉庫、碼頭。這些地方,有的依舊存在,有的已經斷流,有的還有遺跡,有的只剩地名。
  所以,提高大運河在北京市民中的認知程度十分必要,這是做好下一步保護工作的基礎。大運河是北京城最重要的水系,北京人應該瞭解和熟悉它。
  如何保護開發大運河,顯然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。大運河水系遺跡有著諸多特點,比如分佈廣泛而零散,保護程度也不一樣。它們或在郊區,或在市中心,或已經開闢成公園或紀念館,有的則是商業街或居住區。如何分門別類進行保護,如何修複、修繕、標記,都是人們需要知道的。制訂這麼一份計劃,必須是件周密細緻的事情。需要有不同的標準、不同的辦法,還需要有大量耐心的工作。而這些工作,最好都能及時向市民廣而告之,這樣才能獲取最大限度的配合與支持。
  房地產商肯定喜歡“大運河概念”,圍繞運河的種種商業開發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“熱烈上演”。但需要明確的是,無論如何,保護都比開發更重要,文化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。商業開發只能帶來眼前的利益,而保護才能帶來長久利益,造福子孫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切忌一哄而上,凌亂而無統一規劃,切忌為了商業利益、局部利益而去毀壞遺址、文物,最好能有全市範圍內的規劃和部署,由一個機構來全權管理,做出決策。這樣才能讓大運河的保護與開發在有序的前提下進行。
  大運河申遺成功,對北京而言是一件好事。無論是文物保護、環境整治(包括綠化和清理河道)、旅游、房地產等,都會是個契機。有這樣得之不易的機會應該珍惜,應該好好把握。圍繞運河遺跡和運河文化,應該有通盤的思路。實際上,在四五年前,在大運河的申遺過程之中,北京市政府就有過一份大運河北京段保護與申遺的報告,其中談到完善調查數據是保護基礎、保護規劃應該先行等原則,也列出了保護的重點與難點。
  現在申遺成功,這份報告也應該進一步細化和落實了。有什麼難處,需要什麼協助,都可以打開大門,拿出來請大家討論。畢竟大運河已經是世界遺產,更是北京城和北京市民的寶貴財富,在這個問題上,專家能發言,市民們也盡可以發言。
  保護大運河是全體北京人的責任,大家都該有所承擔。也相信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,圍繞大運河,會有很多圖景展開,會有很多故事,希望出現一個讓人滿意和驕傲的結果。
  本報評論員 程赤兵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f12dfgxp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